批评的近义词
- 贬责 (贬责,贬责) 1.批评,指责。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赵岐注:“言乱臣贼子惧《春秋》之贬责也。” ▶唐·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其本判官及所管刺史,仍乞重加贬责,以绝姦欺。” ▶《秦併六国平话》卷上:“有恶事的贬责它,使人知怕;有善事底褒奖它,使人知劝。” ▶郭沫若《天地玄黄•新缪司九神礼
- 批判 1.批示判断。 ▶宋·司马光《进呈上官均奏乞尚书省札子》:“所有都省常程文字,并只委左右丞一面批判,指挥施行。” ▶《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吏皆纷然赍抱案卷上厅,诉讼被告人等,环跪阶下。 ▶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孽海花》第三五回:“读过你范水判牍的,遇到关着姦情案件的批判,你格外来得风趣横生,这是
- 责备 (责备,责备) 1.以尽善尽美要求人。 ▶《淮南子•氾论训》:“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新唐书•太宗纪赞》:“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 ▶清·姚鼐《柬王禹卿病中》诗:“依违见事信为迟,责备时贤毋乃重。” 2.批评;指摘。 ▶《明史•周宗建传》:“时辽事方棘,上疏责备辅臣。” ▶《三侠
- 指摘 1.亦作“指谪”。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三国志•蜀志•孟光传》:“延熙九年秋,大赦。 ▶光于众中责大将军费祎……光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自信甚明,独立不惧。面折廷争,则或贻同列之忿;指谪时病,则或异大臣之为。” ▶清·薛福成《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主和议者,例受人指摘。” ▶茅盾《手
- 品评 (品评,品评)评价;评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习凿齿﹞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 ▶元·陈镒《次韵齐子和山长过访》:“明朝又向山城去,满路梅花入品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某妾﹞闻窗外帘隙,有数十人悄语品评其妍媸,忸怩不敢举首。”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九章:“人们在交头接耳…
- 褒贬 (褒贬,褒贬) 1.赞扬或贬低。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威德所生》:“《春秋》采善不遗小,掇恶不遗大,讳而不隐,罪而不忽,□□以是非,正理以褒贬。”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清·曾国藩《<经史百家简编>序》:“梁世刘勰、钟嵘之徒,品藻诗文,褒贬前哲,其后或以丹黄,识别高下,于是有评
- 指责 (指责,指责)指摘;斥责。 ▶汉·刘向《列女传•楚江乙母》:“指责令尹,辞甚有度。” ▶沙汀《困兽记》十七:“她恼怒的指责着丈夫,一面忙着安慰吴楣。”
- 斥责 (斥责,斥责)责骂。 ▶清·昭槤《啸亭杂录•不忘本》:“凡有射不中法者,立加斥责。” ▶清徐士銮《宋艷•丛杂》:“惜惜耻于供给,安斥责之。” ▶冰心《寄小读者》五:“和她谈话的态度,又似爱怜,又似斥责。”
- 放炮
- 批驳 (批驳,批驳) 1.批评驳斥。 ▶明·张居正《答蓟镇巡抚言优假将官书》:“如以僕言为非者,幸直赐批驳,以为后来用人之鉴。” ▶清·顾炎武《与陆桴亭札》:“近刻《日知录》八卷,特付东堂邮呈,专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为之批驳。”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十章:“徐胜有些气,涨红了面孔批驳她说:‘你还在耍阴谋,装样子,呸!’”
- 攻讦 (攻讦,攻讦)举发他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北齐书•刘贵传》:“﹝刘贵﹞性峭直,攻讦无所回避。” ▶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卷五:“既出之后,不逞之徒或至攻讦阴私,谤讪朝政者。” ▶茅盾《一个女性》三:“或者他们还要在你面前互相攻讦,讨你的欢喜。”
- 评述 (评述,评述)评论、叙述。 ▶邹荻帆《读贺敬之的<“八一”之歌>》:“我谈的只是自己的学习,不是评述,仅供爱读诗的同志们参考。”
- 开炮 (开炮,开炮) 1.发射炮弹。 2.比喻提出严厉的批评。如:会议刚开始,他们几个就率先开炮。
- 指斥 1.指名直唿。 ▶汉·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唿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晋·葛洪《抱朴子•黄白》:“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 ▶《南史•刘瓛传》:“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唿为青溪焉。” 2.指摘,斥责。 ▶《晋书•范甯传》:“甯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批评意思:(批评,批评)
1.评论;评判。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
▶明·李贽《寄答留都书》:“前与杨太史书亦有批评,倘一一寄去,乃足见兄与彼相处之厚也。”
▶清·李渔《慎鸾交•心归》:“你辨美恶,目光如镜,谁高下,早赐批评。”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说几句关于批评的事。现在因为出版物太多了,--其实有什么呢,而读者因为不胜其纷纭,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