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近义词
- 感想 1.相思,思念。 ▶《晋书•孙谧传》:“充每讌宾僚,其女辄于青璅中窥之,见寿而悦焉……女大感想,发于寤寐。” ▶唐·陈玄祐《离魂记》:“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 2.接触事物引起的思想反应。 ▶章炳麟《文学说例》:“无论何种感想,皆自有言语可表。” ▶巴金《家》十五:“觉民看见梅的这些举动,起了种种感
- 感染 1.传染。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或因天行感染,则其病与瘟疫相表里,则正宗攻下之法为宜。” ▶《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自出》:“必因种后适逢天行时气,小儿感染而成。” 2.通过语言或行动引起他人相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也指受到别人思想、行为的影响。 ▶李大钊《战后之世界潮流
- 感应 (感应,感应) 1.受影响而引起反应。 ▶《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汉书•礼乐志》:“《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犹且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宋·周密《志雅堂杂钞•诸玩》:“﹝琴﹞凡动第一絃,则第四絃亦应,自然易动,即以羽毛轻纤之物试之,皆然,此气之自然感应者也。”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作
- 心得 指工作和学习中的体验和领会。 ▶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凡人读书,各有心得,虽契友不能同,亦不能喻。”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学医宜慎》:“程杏轩医案,歷叙生平治验,颇有心得。” ▶梁斌《播火记》十三:“不是你介绍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心得,我哪里能做这个工作。”
- 印象 1.亦作“印像”。形体映在水或镜等中的影子。 ▶《大集经》卷十五:“喻如阎浮堤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一本作“印象”。 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见过她的人第一个印象便是她的沉静。” ▶巴金《<爝火集>后记》:“第二次听他讲话,印象更深。”
- 体会 (体会,体会)体验领会。 ▶《朱子语类》卷五:“却是汉儒解‘天命之谓性’,云‘木神仁,金神义’等语,却有意思,非苟言者。学者要体会亲切。” ▶清·戴名世《<中西经星同异考>序》:“盖定九时时欲传绝学于世,颇属意于余;而余亦欲得定九亲相指授,洞悉其源流,体会其精要,而后乃敢序定九之书。” ▶秦牧《<长河浪花集>序》:“从许多同志炽热的眼光中,你都可以体会
- 感觉 (感觉,感觉) 1.接触事物所产生的知觉。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歷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王统照《春雨之夜•一栏之隔》:“方出巷口,立刻使我的感觉落入了另一个境界。” 2.觉得,认为。 ▶杨朔《雪花飘在满洲》:“你感觉
- 感触 (感触,感触)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恻怆心眼。”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于彼。” ▶巴金《灭亡》第七章:“这要怪我,是我引起杜先生底感触,叫他这样激动。”
- 体验 (体验,体验) 1.谓亲身经歷;实地领会。 ▶《朱子语类》卷一一九:“讲论自是讲论,须是将来自体验。说一段过又一段,何补!……体验是自心里暗自讲量一次。”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皆是就文义上解释,牵附以求,混融凑泊,而不曾就自己实工夫上体验。” ▶胡适《费经虞与费密•费氏父子的学说》:“但费氏父子的这种主张,并非有意因袭前人,乃是从痛
感受意思:
1.接受;接触。
▶《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先因心气不足,感受风邪,入于经络,致使精神恍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麻疯这个毛病,要地土热的地方才有,大约总是湿热相郁成毒,人感受了就成了这个病。”
2.犹体会。
▶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虽是走马看花,却感受颇多。”
▶浩然《艷阳天》第六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