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的近义词
- 感受 1.接受;接触。 ▶《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先因心气不足,感受风邪,入于经络,致使精神恍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麻疯这个毛病,要地土热的地方才有,大约总是湿热相郁成毒,人感受了就成了这个病。” 2.犹体会。 ▶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虽是走马看花,却感受颇多。” ▶浩然《艷阳天》第六
- 濡染 1.沾染;受熏陶。 ▶唐·欧阳詹《出门赋》:“路实多岐,丝无定色,任玄黄之濡染,信疆理之南北。” ▶宋·苏籀《栾城先生遗言》:“公言近世学问,濡染陈俗,却人虽善士,亦或不免。”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后文正子文清相国,文庄子山舟学士,果濡染家学,八法冠时,碑版大书,照曜四裔。” 2.谓描绘和表现。 ▶闻一多
- 浸染 逐渐感染;逐渐沾染。 ▶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故曰丹可灭而不能使无赤,石可燬而不能使无坚;苟无丹石之性,必慎浸染之繇。” ▶唐·张九龄《敕处分县令》:“或以烦碎而不专意,或以僻远而不畏法,浸染成俗,妨夺为常。嗷嗷下人,于何寄命?”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尚念因而化之,亦既去其尤者。而宰臣等惧其浸染,未克澄清。” ▶明·高攀龙《说类•困学记》:“而最受
- 沾染 1.浸润濡染。 ▶《晋书•杨方传》:“如方者仍荒莱之特苗,卤田之善秀,姿质已良,但沾染未足耳;移植丰壤,必成嘉谷。” ▶宋·苏轼《与蔡景繁书》之十二:“情爱着人,如黐胶油腻,急手解雪,尚为沾染,若又反覆寻绎,便缠绕人矣。” ▶峻青《秋色赋•夜宿灵山》:“在那光秃秃的褐红色的山坡上,哪一寸土地,哪一块石头,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没有沾染过战士们的鲜血?
- 劝化 (劝化,劝化) 1.佛教语。宣传教义,使人感悟向善。 ▶《宋书•夷蛮传》引南朝·宋·慧琳《均善论》:“务劝化之业,结师党之势,苦节以要厉精之誉,护法以展陵竞之情。” ▶《菩萨戒义疏》卷上:“不近人情,劝化人受戒功德,胜造八万四千宝塔。” 2.常用指劝教,劝勉。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摺:“如今着他去劝化,不怕不听。”
- 传染 (传染,传染) 1.旧谓因病疫传播蔓延而致病。现代医学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不知此病(按指瘟疫)原郁热所致……使阳气发洩,自不传染。” ▶丁玲《一天》:“地基小,人太多,空气都坏了,这里常常可以散播出一些传染的病症。” 2.通过语言或行动引起他人相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 感导 (感导,感导)感化诱导。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因轻音声之用,以忽感导之方,岂不惑乎!”
- 感化 用言行感动人,使之转变。 ▶《后汉书•陈禅传》:“禅于学行礼,为说道义以感化之。单于怀服,遗以胡中珍货而去。”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四》:“王紫微广之曰:‘仰以事君……俯以临民,必先诰诫号令,感化人情,而使下见信。’”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果然是个不孝之子,也应该设法感化他。”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
- 陶染 熏陶感染。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夫以圣贤之训,父子兄弟之亲,尚不能使陶染变革,去恶从善。” ▶宋·叶适《张令人墓志铭》:“夫人父兄皆儒先生,自幼陶染诗礼间事,绝异于他女。” ▶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二
- 习染 (习染,习染) 1.谓受某种习气所感染。 ▶南朝·梁简文帝·庾肩吾《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四首•第三赋韵东城门病联句》:“习染迷画瓶,卧起求栖宿。”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 ▶清·顾炎武《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叶圣陶《倪
- 感动 (感动,感动)I 1.触动。 ▶《荀子•乐论》:“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水浒传》第四二回:“第三日,晁盖又梯己备个筵席,庆贺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动公孙胜一个念头:思忆老母在蓟州,离家日久,未知如何。” 2.触动感情,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 ▶汉
感染意思:
1.传染。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或因天行感染,则其病与瘟疫相表里,则正宗攻下之法为宜。”
▶《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自出》:“必因种后适逢天行时气,小儿感染而成。”
2.通过语言或行动引起他人相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也指受到别人思想、行为的影响。
▶李大钊《战后之世界潮流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