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部分翻译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卷四十四部分翻译

卷四十四部分翻译

查看卷四十四全诗

  萧琮字温文,生性宽仁,待人大度,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学识渊博。  又善骑马又会射箭,令人伏在地上举起贴子,萧琮飞马而射,能十发十中,举贴的人也不害怕。  萧琮起初被封为东阳王,不久立为梁国太子。  到继承帝位时,隋文帝给萧琮玺书说:“你承担着栋梁之任,事关重大,虽然忧劳,也必须自我努力。  应内外和睦,亲近任用德才兼备之人,继承祖业,这就是我对你寄予的希望。  你的疆域,与陈国离得很近,水涨之时,应该特别警备。  陈人虽然连日反复派使节来我朝问候,但疆场之间还没有清平安宁,只是因为我朝的缘故陈人还不敢冒犯你们,但你们也不要小看他们而不设防备。  我和你们梁国几代相好,加上姻亲,情义更加深厚。  江陵那个地方,朝庭对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为国为民,对自己要多限制,对百姓多施恩惠,以礼治国安邦。”又赐给梁国大臣玺书,告诫并勉励他们。  当时萧琮的年号是“广运”,有见识的人说:“运字从军从走,我们的国君将逃走吗?”这年,萧琮派遣大将军戚昕率领水军偷袭陈国的公安,没有攻下而归。  文帝征召萧琮叔父萧岑入朝,拜为大将军,封怀义公,于是留在京都不放回。  又设置江陵总管以便监视。  萧琮所任命大将军许世武秘密以城池联合陈将宜黄侯陈纪,事情泄露后,萧琮杀掉了许世武。  后二年,文帝召萧琮上朝,萧琮率大臣二百多人到京师朝见,江陵父老百姓没有不流泪的,他们说:“我们的国君将不会回来了!”文帝因萧琮等来朝,派武乡公崔弘度带兵戍守江陵,军队到若阝州,萧琮叔父萧严和萧琮弟弟萧等害怕崔弘度袭击,于是引陈国兵马到城下,掳走居民而反叛。  文帝于是废掉了梁国,派遣左仆射高赹安抚百姓,赦免江陵臣民死罪,又减免梁国老百姓十年赋税。  并为已故的梁国的二个国君,各派十户人家为他们守墓。  拜萧琮为上柱国,封为莒国公。  炀帝即位,因萧皇后的缘故,萧琮很受炀帝亲近器重。  拜为内史令,后改封为梁公。  萧琮的同高祖的家族,一并根据才华录用,于是萧家众多兄弟都在朝庭里做官。  萧琮性情淡泊高雅,不认真处理政务,退朝后只是放纵饮酒罢了。  内史令杨约与萧琮同居朝班,炀帝令杨约向萧琮转达自己告诫勉励的意思,杨约又以私人感情告诉萧琮。  萧琮说:“我如果像以前那样管事,和你还有什么区别呢?”杨约笑着退出。  杨约的兄长杨素,当时是尚书令,见萧琮把堂妹嫁给钳耳氏,于是对萧琮说:“你是帝王之族,族望名美,为什么嫁堂妹给钳耳氏?”萧琮回答说:“先前已经把妹子嫁给侯莫陈氏,这还有什么疑问!”杨素说:“钳耳是羌族人,侯莫陈氏是胡虏,怎么能相比!”杨素认为胡虏优而羌人劣。  萧琮说:“认为羌人与胡虏有什么不同,先前没有听说过这话。”杨素惭愧得无话可说。  萧琮虽客居长安,但与北方的富贵之家相比,也没有不如的地方。  萧琮曾和贺若弼交情很深,贺若弼因事被杀后,民间有童谣说:“萧梁家又要兴盛了。”炀帝由此忌恨他,于是废掉萧琮而为庶民,不久萧琮去世。  炀帝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
推荐古诗: 醉后赠张九旭谒山清明日宴梅道士房田园作戏题磐石新晴野望行宫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别云间(三年羁旅客)满江红(试问琵琶)

推荐诗句: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岸谷之变  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分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欢而散  很不愉快地分手。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 八字没见一撇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