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工作
市旅游局成立于XX年,内设7个处室,下辖3个事业单位,现有行政编制37人,参公及事业编制22人。主要职能为统筹协调全市旅游业发展,对经营旅游业务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行业管理,组织指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及推广,监督检查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牵头组织开展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把武汉建设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和文明出游的客源地”的目标,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大旅游格局。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了从优势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变,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一是各项经济指标大幅提升。XX年,全市旅游业面对金融危机不利局面,迎难而上,化危为机,旅游经济实现了逆势上扬。全市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总量、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等经济指标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xxx”目标任务,四项指标的增幅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居首位。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人数等经济指标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的位次各前移3位,分别列第10位、第9位和第6位,首次进入前10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今年1—9月,全市接待游客69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7%和49.5%;接待入境游客5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9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8.8%和41.8%;接待国内游客685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7%和49.8%。
二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截止目前,全市有星级饭店97家(五星级11家,四星级25家),房间16126间,床位28400张;旅游景区32家(5a级1家,4a级11家,3a级7家);旅行社248家,其中,具有出境组团资格的旅行社15家;省级以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旅游餐饮企业325家;旅游交通企业27家;旅游休闲农舍、休闲山庄1009家;旅游从业人员达10万人。东湖欢乐谷主题公园、世贸嘉年华、巴登城等一批总投资近600亿元的重大项目落户并开工新建。
三是市场促销成效明显。XX年,聘请了武汉籍港台歌星、影视明星任贤齐先生担任武汉旅游形象大使,提高武汉知名度。组织旅游企业发放的近5.35亿元旅游消费券,拉动消费85.5亿元。今年,成立了武汉城市旅游形象推广中心;突破性地在央视播放了武汉旅游形象宣传片;积极抢抓辛亥百年、汉台直航、武广高铁开通、上海世博会等契机,赴台湾、上海、广州、长沙等境内外城市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拓展旅游市场。国内和境外游客在汉平均停留天数由XX年的2.2天、2.0天延长至目前的2.88天和2.3天。我市已基本实现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四是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我市“以赛带训、以赛促训”导游员培训模式、旅游保险统保模式、市民旅游学校、评定星级导游员、征聘“旅游质量社会义务监督员”等多项创新做法,均走在全国前列,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今年,在全行业认真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特别是针对高铁开通后我市出现的主要景区周边交通不畅、旅游咨询服务网点少、高星级饭店房源紧张、地接导游员欠缺等问题,积极争取市领导和各部门的关心支持,通过增设旅游团队定点接待单位,建立合法旅游车辆信息库和旅行社与旅游客运车辆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并运行导游员供需网络平台,在火车站、飞机场增设3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措施,较好地满足了游客的出行需求,游客对武汉城市的满意度大幅提高。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XX年第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我市第三季度的游客满意度在全国排名第24位。 五是机关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勤政廉政、依法行政为重点,持续开展工作作风建设,促使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了敬业精神、端正了工作态度、提高了为民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杜绝了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在行业内以参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在机关内以争创“市级文明单位”为目标,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地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开展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凝聚人心,团结力量,营造了和谐的机关氛围。 通过努力工作,我局先后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全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先进单位、全市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先进单位、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办实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行评工作主要做法
9月底以来,按照市行评办统一安排和部署,在行评小组的具体指导下,我局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统一思想,严格要求。市旅游局通过召开局党组会、局务会、机关大会等形式传达学习全市行评工作会议精神。明确要求:一要提高对行评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到以评促纠,以评促建;二要狠抓落实。成立市旅游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侠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明确职责任务;三要务求实效。查找在政风行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以解决,不走过场;四要统筹兼顾。处理好行评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做到行评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促进;五要严格遵守评议工作纪律,不得在评议活动中虚报成绩,搞假材料和采取不正当手段拉票,干扰评议工作。六是要加大对各区旅游局和行业单位开展行评工作的指导力度。 2、周密部署,迅速行动。根据全市行评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局制定了《武汉市旅游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市旅游行业开展行评工作的具体目标、步骤、要求和责任,实行统一指挥。各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及时召开对口行业单位动员会议,分管领导就各区旅游局和行业单位开展评议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要迅速动员部署,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熟知行评工作各阶段工作要求;二是要结合部门和单位实际,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开展业务技能竞赛,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三是开展自查自纠,对照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抓好整改落实;四是加大宣传,营造行评氛围。 3、创新方式,狠抓落实。按照行评工作要求,我局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行公开承诺,拟定了《武汉市旅游行业政风行风建设公开承诺》,并在长江日报(10月20日)头版进行了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二是下发了针对旅行社、星级酒店、景区和导游员的服务承诺书,要求各行业单位将服务承诺悬挂公示,严格执行,接受社会监督;三是面向全市各区旅游管理部门、行业单位、旅游从业人员、相关市直部门和有关人大、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社区和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热心市民、来汉游客发放了征求意见表4000余份,同时通过专题座谈、网上专栏、局长邮箱,意见箱,短信等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诚恳接受社会各界的批评和建议。四是对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梳理,深入开展调研,提出整改意见。
三、整改问题和原因分析
我局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专题座谈、网上征集意见等形式共征求到社会各界意见23条,结合各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经过自查自纠查找出的问题,经过汇总归纳,共有19条,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旅游规划和标准化建设方面。主要是指旅游规划不完备;旅游资源整合还不够;标准化建设不足。 旅游工作协调机制方面。主要是指旅游涉及的各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力度还比较薄弱,联动机制不够健全。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是指旅游景区道路标识标牌建设和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无障碍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旅游景区内的环境卫生还要进一步提升;武汉旅游集散和旅游咨询服务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增强。
旅游宣传促销方面。主要是指武汉旅游知晓率不高,影响力不够大。 提升旅游管理工作水平方面。主要是指机关干部的业务素质还要进一步增强;政务公开力度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对基层指导还不到位;工作质量和效率还要进一步提升。 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方面。主要是指少数干部和部分单位存在执行不坚决、执行不到位、执行不规范的问题;少数干部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思想理论水平与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极少数干部职工精神状态比较懒散,对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极个别干部职工有时还存在态度生硬,办事拖拉的现象。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从原因上分析,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有主观上的努力不足。从主观方面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够高。对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得不够透彻。 二是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够浓。思想不够解放,眼界不够开阔,存在着思维定势和畏难情绪。三是真抓实干的作风不够硬。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还不够,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四是统筹兼顾的能力不够强。存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工作方法。
从客观原因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旅游资源管理条块分割,隶属关系分散,使得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整合成为瓶颈。有些重点单位的体制改革比较滞后,管理机制不活,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制约了旅游的大发展。
二是旅游宣传投入不足。直到去年,全市的旅游宣传经费全年仅有400多万,远远不能满足武汉这一特大中心城市的对外旅游宣传需要,有些区至今没有将宣传经费纳入到区财政预算,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大。
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业关联性强,需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仅依靠旅游部门还远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四是旅游部门机构设置不够健全,编制数较少,不适应产业发展现实需要。全市仅有2个行政区单独设立了旅游局,其余都是和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商务、体育、文化、林业等部门合署办公。承担全市旅游市场执法职能的旅游质量监督所仅有10人编制。
四、整改情况
我局针对有关存在问题逐条逐项对照检查,能够即时整改的,已经迅速进行整改,一时或自身不能整改的,明确整改时限或提请有关单位共同解决。
(一)加强规划统筹、资源整合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力度。
1、加强规划统筹。近年来,我们在《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全市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目标体系、战略措施和政策体系;启动了《武汉市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市旅游资源普查报告》等专项规划的编制,编制了《龙泉山文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长江防洪模型基地科普旅游开发规划》、《索河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等29个重点旅游区规划,初步形成了市级旅游发展总规——区级旅游规划——景区旅游发展详规三级旅游规划体系,有效促进了我市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编制了《武汉市专项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纲要》,形成了泛水旅游、都市文化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等八大旅游产品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重点以《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为核心,科学制定“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并加强对土地、财税、交通、奖励等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研究,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2、加强资源整合。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下一步,我们一方面将继续坚持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推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另一方面将解放思想,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步伐,加大整合力度。具体举措包括:一是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和评估报告,建立全市旅游资源档案,科学指导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二是以综合利用城市资源、加快旅游资源整合为基础,加强旅游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旅游招商引资平台,加强旅游与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和项目合作,着力推进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武汉水乡旅游城、东湖欢乐谷、世贸嘉年华、武汉巴登城等一批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和城市功能性旅游项目建设完工;三是完善全市旅游招商项目库建设,完成旅游项目招商手册的编制,进一步加大项目策划和招商力度。重点做好东盟风情城、东方马都、楚天激光世界主题园、木兰山和木兰湖联体整合等“十二五”重大旅游策划项目的招商推介和协调服务工作;四是开展旅游产业园区的前期调研,摸清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导向,研究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引导全市各区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3、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今年来,我们依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XX-2015)》,拟定了未来五年我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启动了《武汉市旅游名镇评定规范》、《武汉市旅游名村评定规范》、《武汉旅游特色街区评定规范》、《导游人员星级评定规范》、《旅游服务规范》和《旅游公共娱乐场所环境容量空间标准》等8个旅游地方标准的前期调研、申报和编制工作。目前,已有6个标准项目被列入武汉市第一批技术规范制度修订计划,并分别在XX年和XX年内编制完成。其中,《武汉市旅游名镇评定规范》、《武汉市旅游名村评定规范》、《武汉旅游特色街区评定规范》等3个标准已经通过了专家论证会评审,《导游人员星级评定规范》已完成试行稿,《旅游服务规范》已完成了提纲和编制方案。为进一步推进全市旅游标准化工作,我们按照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和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的总体工作部署,积极组织有关区和旅游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目前,湖北长江轮船海外旅游总公司被国家批准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天池和武大旅行社进入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筛选阶段。同时,我们还启动了旅行社等级和旅游客运公司星级评定工作,首批a级旅行社和星级旅游客运公司将在年底出炉。
(二)进一步健全旅游工作协调机制。
1、健全旅游工作协调机构。XX年底,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明确了市委宣传部、市交委等38家市直单位和部门在推进旅游业发展方面的工作职责,确定了定期例会制度。自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成立以来,我们先后就应对武广高铁开通后出现的游客“井喷”现象,做好“五一”小长假、“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举办中国武汉国际旅游节等,召开旅游工作协调会,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刚刚进行完的机构改革过程中,部分成员单位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综合协调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通过发函件等形式,向各成员单位再次确认成员名单。目前,成员名单正在收集整理中,我们拟于年底前将调整后的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名单报市政府审定。
2、进一步发挥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综合协调作用。作为市产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我局主动加强与各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合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目前,全市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创建工作,已积极争取到市发改委、建委,市财政局、家园办等部门的支持,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创建标准及程序,并初步确定蔡甸区索河镇、黄陂区蔡店乡刘家山村等13家单位作为全市首批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创建单位。同时,按照省、市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要求,我局联合市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武汉地区旅游服务质量状况检查和旅游市场执法,共查处11家从事违规违法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和13名违规导游从业人员,并于10月11日在武汉旅游政务网予以曝光。
(三)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1、建设武汉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是面向散客旅游市场,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和旅游企业的一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武汉旅游发展的需要,我局超前谋划,一边与省客运集团合作,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于XX年3月在傅家坡长途客运站挂牌成立了我市第一个旅游集散点,填补了我市旅游集散中心的空白;一边组织专家编制了《武汉旅游集散中心概念性规划》,计划按照“一主三副”的模式,即建设一个旅游集散管理服务主中心,在武汉火车站杨春湖换乘中心、武昌火车站宏基客运站和汉口火车站金家墩客运站分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成为年接待量1500万人次以上,中国最大、国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目前,该规划已报市政府,正在审定之中。
2、建设武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是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票务预订、客房预订、旅游投诉处理、宣传促销等服务的一项公共基础设施,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为缓解武广高铁开通后,来汉游客人数骤增与旅游信息资料获取途径之间的矛盾,我局多方筹资,于今年5月1日,分别在武汉火车站、武昌火车站和天河机场各建立了1个旅游咨询服务点,日均接待服务游客近千人,受到游客好评。今年内,我们还将继续争取市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在市内再增设3个旅游咨询服务点,方便游客及时、准确地了解武汉旅游信息。同时,比照兄弟城市的做法,我们将积极争取将咨询中心纳入事业单位的编制范围。
3、健全旅游景区道路标识标牌体系。XX年初,我局争取市交管局、城管局和园林局等部门的支持,制定了全市旅游景区道路标识标牌建设方案。按照建设计划,XX年当年在市内设置了12块旅游景区道路标识标牌,在汉十和汉宜高速黄陂区和蔡甸区路段设置了6块标示标牌;今年年底前,我们将在全市中心城区28个a级景区、7个红色旅游点、3个辛亥革命景点、3个旅游特色街区、5个旅游车临时停靠点的道路共设置85块旅游景区道路标识标牌; XX年,在远城区及三环公路上设置31块景区道路标识标牌。
4、完善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无障碍设施。结合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创建工作,我们已于今年6月份开始,在全市a级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开展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全市a级景区和星级饭店建筑物入口坡化处理率达82%,安全走道及楼梯达标率为50%,无障碍厕所及厕位数为138个,无障碍停车位为116个,无障碍客房数为57间,均达到创建标准。
5、开展卫生示范旅游景区创建。以省级卫生城市复查为契机,自今年9月起,在全市景区集中开展了以整治景区立面风貌、增添垃圾箱、新建星级旅游厕所、增派卫生监督员为主要内容的卫生示范旅游景区创建活动,力争到明年3月,全市各景区实现环境整洁优美、设施完善、食品安全、垃圾分类、卫生达标等创建目标。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景区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增强,其中,黄陂木兰山、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等景区已新建四星级厕所5间。
6、开办市民旅游学校。在去年成立“武汉市民旅游学校”的基础上,今年,在社区、旅行社、景区、游船等单位共设立30个教学基地,印制《市民出游宝典》1万册,组织十余次活动,开展面向市民的旅游消费和礼仪知识培训,引导市民理性消费,文明出游。
(四)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力度空前、规模空前。一是和省旅游局联合制作的10秒版、15秒版城市旅游宣传片,分别在中央一套的《朝闻天下》、《晚间新闻》中累计播放73次。二是5月份先后在中央二套播放了我局制作的《美食走四方——痛快游武汉》三集旅游专题片和《健康早班车——快乐游武汉》,进一步提升了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及户部巷、东湖、黄鹤楼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三是联合长江日报等单位,先后两次组织30余家旅游企业赴广州、深圳、佛山、韶关举办了“体验世界速度,感受楚风汉韵”大型武汉旅游产品推介活动,推出了梅花节、樱花节等节庆活动以及两江游、辛亥首义之旅、历史名胜游、科教游等24条独具武汉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引起了广东游客对武汉的热情响应。今年五一小长假和十一黄金周期间,乘坐高铁来汉旅游的广东游客均占到我市接待游客人数的12%左右。四是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改版编辑了《武汉旅游》、《武汉旅游精华指南(中英文版)》、《武汉旅游地图(中英文版)》、《武汉旅游十大精彩宣传折页》、《玩转武汉全攻略》和《魅力武汉 精彩江城——武汉旅游城市宣传片》等11个系列24种城市形象宣传资料,并在武汉的星级酒店、景区、旅行社门市发放近20万册,有效地宣传和推介了武汉旅游。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继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拓展宣传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武汉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主要措施是:
1、继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上宣传武汉旅游。计划于明年分别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栏目中宣传武汉旅游。目前已与凤凰卫视签订了协议,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正在商谈之中。
2、加大高铁沿线市场的宣传力度。在《旅客报》、《报林》和《人民铁道报湖北专刊》等高铁媒体上开辟旅游专栏,宣传武汉旅游,吸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和川成渝等高铁沿线地区有更多游客来武汉旅游。今年内,我们还将组织旅游企业分别赴上海、杭州、长沙、贵州等重点客源市场开展针对性的旅游促销。
3、建立武汉旅游营销网。今年内建成并试运行武汉旅游营销网,开辟武汉旅游网络宣传、咨询及票务、客房预订等功能。
4、扩大旅游宣传资料的覆盖面。明年3月前,基本实现旅游宣传资料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及大型餐饮、娱乐场所、银行网点、高校的覆盖。
(五)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工作水平。
1、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在机关干部培训方面,我局年初制定了《XX年武汉市旅游局机关干部学习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组织各级干部参加各类进修班、培训班、研讨班、报告会共计43人次。现正在组织参加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依法行政与制度建设模块课程培训班。为扩展我市旅游管理人员国际化视野,11月2日,我局专门邀请了香港旅游发展局前主席周梁淑怡女士来汉做“旅游商机在武汉”的演讲,下步还将加强两地在旅游管理机制创新、旅游企业扶植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在行业培训方面,今年8月份,我局组织了行业高级管理人员赴美国培训。本月下旬,还将组织行业代表赴港开展学习交流。开办网上旅游培训学校,面向全市导游推出“名导课堂”、“名师讲堂”系列教程。制定《武汉市星级导游员评选办法》,对小语种导游实行加分政策,对星级导游按规定给予津贴奖励。
2、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针对行风评议中征求到的意见,我局各处室和单位先后下到基层开展调研,撰写了《突破体制障碍促进旅游景区经营体制改革》和《创新服务方式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等调研文章,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制定《武汉市旅游局调研工作制度》,明确规定局领导每年带队调研不少于5次,各处室和单位要将调研工作作为常态工作抓好落实。
3、优化机关服务程序。针对反映政务公开不够的问题,我局已完成政务网改版升级方案,局内oa系统于10月15日正式运行,并要求各处室和单位必须在网上公示办事流程,宣传政策法规,加强群众监督。特别是对申报成立国内旅行社审批进展情况进行及时公示。对兼职导游证的领取、归还也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简化了有关手续。
4、组建旅游产业咨询顾问团。为充分发挥我市智力资源优势,提升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我局于10月份聘请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等重点高校的旅游专家、学者组建武汉旅游产业发展咨询顾问团。
(六)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
1、加强制度建设。针对部分干部职工存在的慵、懒、散现象,我局年初就修订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如《信息公开制度》、《绩效作风考核督查办法》、《机关作风明查暗访制度》等,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公开评议制。下一步还将出台操作性强的奖惩机制和效能告诫、诫勉教育的实施细则。加大干部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在前期开展学习《廉政准则》和选人用人四项监督制度,“清风作伴?6?1读书思廉”等活动的基础上,我局目前正在开展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整改,建立健全机关干部腐败预警防控机制等各项工作,购买了《张居正》等教育书籍,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廉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2、加强与基层部门、单位和企业的沟通协调。针对行评中提出市局与基层沟通不够、指导少的意见,我局已要求各处室要进一步体谅基层、善待基层、服务基层,多征求和采纳基层意见。在部署工作时,尽可能给基层部门充足的时间来办理。同时,多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多采用现场办公的方式解决问题。
3、深入开展各项主题实践活动。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三深入三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要求,进一步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执法行为,完善各项执法检查制度,维护好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对口乡镇、社区、企业开展帮扶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技能。提升机关干部的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团结意识和奉献意识,不断改进机关和干部作风。 我市旅游政风行风建设虽然通过前期的自查自纠、集中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旅游涉及面广,关联度强,群众关注度高,参与度广,旅游政风行风建设任重道远。下步,我局将严格按照政风行风评议的有关要求,继续认真筹划各项工作,虚心接受行评代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评议,用工作的实效来检验政风行风评议的效果,用政风行风来促进当前和今后工作的开展,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相关自查报告: 学校素质教育的自查报告、街道办事处应急管理自查报告、关于卫生院自查报告的文章、班级安全教育自查报告、副校长自查报告、班级安全的自查报告、卫生院消防安全自查报告、八项规定财务自查报告、学校安全教育自查报告、最佳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