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2010年高考高三寄语——做好“学生”,更要做好“考生”

位置:查成语 > 作文大全> 哲理故事的作文大全 > 2010年高考高三寄语——做好“学生”,更要做好“考生”

2010年高考高三寄语——做好“学生”,更要做好“考生”

离高考的时间不多了,我们的目的就是考试考出理想的成绩来,现在绝大多数同学还是停留在“学生”阶段,还没有摸着“考生”的门路,因此有必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考生。

前段时间大多数以该怎么备考为主体,并给大家介绍了些做题方法,还强调了一切以考试为出发点,可是大家的思维还没有转变过来,现在还比较及时,希望大家摆正心态,真正在最后备考中行之有效。

学生以学为主,考生以考为主。大多数同学天天都在做题、模拟考试,就以为是考生了,这是大错特错的,什么时候变成考生呢?就是真正考试的时候,即有临场压力状态下,题目答案无从参考的前提下做题。如半期考、期末考、模考的时候,算是半个考生了,到高考的时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考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可以想想看,平时所干的一切事情究竟是在学呢还是在考?毋庸置疑,当然是在学,哪怕做题的时候也是在学题,而不是做题。大家做题或者考试的时候,通常做错了题,比如说一道阅读题(语文、英语)大家想一下,当做完后,一对答案,发现答案选A,而你选了B,我相信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考生会立刻以如下方式去研究,再把这个题仔细琢磨一遍,把原文、问题、选项都仔细琢磨一遍,研究完之后终于明白了,A才是对的,B怎么错、C怎么错、D怎么错,尤其是选B犯了什么错误,至此研究明白全部考题之后就算研究完了。或者有的学生看原文怎么解释,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看选项,A选项是什么意思,而A的意思与原文几乎一样,所以答案选A,而B、C、D在哪儿犯的错误,学生就明白了。

再举个例子,数学题。假设做道题,要么做错了,要么不会做的时候,可能自己会研究或者看着解答,比如说数学大题,很可能多数的学生这样做,第一步先做这样一个变形,得到一个结果。第二步用我们学过的一个什么知识点,联合这个结果一做一个联例,得到结果二,结果二再结合原文的这么一个条件,连例得到结果三,再将结果三做如下几种变形,得到了一个结果四,最后结果四在结合我们脑中的一个什么知识点,得到了一个结果五,至此这个题做完了。那么大多数学生就会从第一步开始到每一步,发现懂了,到最后全弄明白了发现是这么做的。如上的过程是我们多年的惯性思想,大家总以为我这么学习不就可以拿下分数吗,而且很多人就是这么获得高分的。

这么做根本就是停留在“学生”阶段,看着正确答案做题,怎么想都是对了,就和看白话小说一样,看完过程就明白了什么情节,但是到考试时真正有用吗?用是肯定有用一点,因为有的学生至少隐约明白或者潜意识下遇到这类题型会照猫画虎,有的确实能画出来了。并且做得多了,总有些相类似的解题过程被同学们掌握,遇到这类题时,也许能发挥出来,但是能够确高考时保碰上的都是熟练得题吗?都能发挥出来吗?而且到了这个阶段,时间允许你这么学吗?

大家都知道,每个班上获得高分的学生比例非常之低,如果这么研究真的正确的话,按理说获得高分的比例应该较高,但为什么比例会如此之低呢?即使在很好的学校,非常高分的比例,一般50个人一个班的也就是5—10个人,为什么不能达到30—40以上呢?比如说现在拿手笔划一个图形,假设用一个小圈,叫做一个考生在做英语题时,他第一遍所能够读懂的量,他以这遍水平呢,选出了错误答案B,等他之后一对答案,发现答案选A,他又去仔细研究了一遍。大家想一下,本着正确答案是A的前提,仔细研究一遍即不看时间,单词不认识的还可以查一下,句子看不懂的又可以慢慢分析一下,而这个分析过程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你研究一遍时所能读懂的水平量,肯定比第一次做题的水平量要高得多。而你大圈的水平研究明白了,A是对的,B、C、D为什么不对,至此好象学会了全部知识。可是大家思考一下,考场上你发挥出来的是什么水平?研究是以大圈水平研究明白的,但你在考场上发挥出的水平是小圈水平,更有大多数考生发挥的水平比小圈水平还要低。因为临场状态并不像大家想象得如此之好,所以导致的结果是平时研究的每一道考题都能研究明白,但是对下一次得高分并没有质的飞跃。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咱们自己看参考书或者听老师讲课,告诉我答案是A怎么对的,是从原文那几个地方找到的,B、C、D怎么错的,听起来非常合理,但是问自己一下,弄清楚这道阅读理解和你做下道题是不是没有任何关系?

那如何向“考生”转变呢?道理很简单,我们不必太花时间研究这道题为什么这么做,而是要研究第一次拿到这个题的时候如何把正确的答案做出来。也就是去研究凭什么我要这么做,凭什么我选出A这个正确答案,这样去研究题目,才是真正站在考试的角度上出发,考试要站在对方角度去看问题,就是学会站在出题者的角度看问题,他问什么,我们回答什么,要关注问题本身。比如说数学解答题,给你一些条件,让你求出个看是无关的结果,那么就要根据题目给的条件,找出哪条路子能通到结果,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解过程要求什么,其中差异点在哪?或者说要想求这个结果,上一步前提是什么?罗列出来后再看这一前提的满足条件还缺什么,再列出满足这一条件的必要前提,直到题目条件能够代入。这就是利用题目本身求解的过程,才是考生要做的事。如前面提到的英语阅读,我们要找出如何选出A的做法,才是作为一个考生要做的事,作为“学生”研究为什么并非没有用,而是要降低这个比例点,更多精力要花在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做题的规律技巧,做对这道题的做题方向、对题目的理解、怎么样找上下文来验证,这些方法才能带到下次做题当中去。

举一个数学所谓的难题来说明如何研究做题入手点与解题思维,并建议同学们用这种思维去做其它题:

商场衣服以100元/件买进,卖价越高,销量越少,当销量为0时的卖价为最高价。

已知:1、售价与销量成线性关系

2、旺季的最高价等于淡季最高价的1。5倍

3、旺季140元/件可获得最大利润

求:淡季售价多少可获得最大利润?

大家先别看后面的解答,先停下来思考一下,你拿到这道题的时候该怎么办?看看下面的解法有哪些你是可以应用到其它题的,包括你做过的题,道理点是不是一样的?

分析:大部分学生开始列已知条件,找相关知识点,要不就乱凑,凑不出来基本上放弃了。我们现在教会大家的不是做题步骤,而是解题方法。大家要认识到数学难度是高中所有学科中最简单的学科,因为数学只要答案出来,步骤清楚,就能得分,并且全部的知识点再所有学科中所占最少。大家多年的数学做题习惯是先列条件,然后去凑。大题难题中所给的设问基本上这么做是凑不出来的,要用找到思维起点的方法去解决,这种方法可以解答任何题型。

现在看求解过程。

(这道题是一道明显的找思路的题。遇到一道陌生的题目,没有思路时,该怎么把它快速的做出来?)

解:大家看这道题,属于条件特多的题型,一般而言,条件特多或特少的题型,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去找这个题的入手点,就是从问题入手。

1)本题所问:淡季售价多少可获得最大利润?根据必要性思维,要想求得这个结果,前提必须留出获得利润的表达式,利润是收入减成本:

故设卖价为x,销量为y,则有利润为:xy-100y

2)继续推导前提,我们知道利润的表达式,那么要知道x与y的关系,根据题目条件,售价与销量成线性:

设:y=kx b(k<0)因为售价高,销量低,故k<0

3)继续用必要性思维推导前提,要想进一步知道y与x的关系,就必须有特殊值获得k和b,题目中给出了特殊值,即销量为0的时候,卖价最高:

即y=0时,设x。为最大值即kx。 b=0故b=-kx。我们不是要求b,而是为了化简,代入y=kx b得:y=k(x-x。)

4)现在有了x、y的关系式,别忘了我们的目的是第一个前提,即利润式子xy-100y,即y(x-100),那么通过代入,有利润式:k(x-x。)(x-100),这个式子的变量就减少为1个x了。现在问题变成一元二次方程求极值。用初中的配方法化为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或用高中不等式方式求解),我们用配方法:由于K<0,可得x-x。=100-x时(-b/2a中轴,开口向下),有极值。x=50 x。/2注意,此时的x是最大利润时的值,所以是极值,即题目给的140这个值。

5)现在可以完全利用题目条件了,旺季的x。等于1。5倍淡季的x。要想知道淡季x。的前提是旺季的x。的值,那么我们利用利润最大的条件求x。了,根据条件,有x=140,那么x。=180,那么淡季的x。=120,那么淡季的最大利润同样适用x=50 x。/2的表达式,即x=110,整个问题就出来了。

数学大部分题型都可以这么做,这道题是寻找前提的典型,这就是数学的必要性思维,就是做题的固定起点,一旦大家每次做题都按照这个思路,就不怕新的题目了。

大家看我这么解答,这道题会了,这是学生;大家将我这种思维方法学去了,并应用到其它题上去,这才是考生。

一个合格的考生,必须抓住考试的本质,在考场上始终要保持客观性,即试题问什么,我们答什么,尤其是理科和英语,还有选择题这块,标准化答案只有一个,你为什么会在读懂题目的情况下做错呢?一主观想象,你当时认为这个答案是说的通的,但是你是出题的,还是人家出题的?是你以为题目包含了这个东西,但是题目说到没有?没有。所以你做错了,错了不要紧,最怕的是以为这么着做错了是马虎问题,马虎就是想当然或者想的太多造成的。

什么是客观性?就是假设别人没说,你就不知道。尤其是英语阅读,很多答案看似没有道理,反而是正确的。比如说我出道题:一天没吃饭了,我要大吃一顿。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A选项:一天没吃饭,我饿了;B选项:我正在大吃一顿;C选项:我一天至少吃一顿。问这三选项选哪个?选A的就是习惯性主观,题目告诉你我一天没吃饭就代表我饿了吗?题目字面上没有,就没饿了这回事,所以不对;选B的是没有根据题目字面意思去做题,题目说我吃饭了没有?还没吃吧,所以这是审题的不客观;C答案不合理吧,但是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一天至少要吃一顿,这就是客观,因此选C。又比如一个题目说:外面气温40多度,没人敢出门,问你选不选外面很热这个答案?肯定不选,题目字面上又没告诉我外面很热啊,除非题目明确告诉你40多度表示很热。

还有语文选择题,只要本着客观审题原则,题目字面给的啥意思就照着这个意思做就没错,这才是符合命题者考查你的意思。很多人做选择题时题目完全看的懂,但是一主观联想,就错了。

做一个合格的考生,要能够做到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做对,从做对到快速做对,从清醒状态下会到不清醒状态下会,到最后要不会也能得分。

可是大家从头到尾都在研究从不会到会,依赖什么呢?依赖题海过程中的参考答案、老师讲解,然后强记,没有做总结,没有提炼里面解题共性,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每次拿到新题的时候,依旧在想以前怎么做的,该用什么方法,该从哪里入手,做的多了,简单的题自然可以做出来,但是违背了考试是从试题出发的角度,要在题目中寻找解题方法,把任何题都当作第一次做,去验证你的思维,形成一种解法,解决大多数题,这才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做对,并给下面做铺垫。

学习没有捷径,考试是有捷径的,当大家用一套思维做出了许多题的时候,看到考题,自然而然的会根据题目来判定做题方向,从而达到快速做题的效果。道理很简单,当大家每次都能够从题目提干和设问中寻求解题方法时,哪怕临场压力造成不清醒状态,也能做对。即使题目不熟悉,平时没练习过,反正做任何题都一样,都是跟着题目去走,到最后也能做出来,即使不能全对,也能拿下许多步骤分。一句话,跟着题目走,不要跟着以往做过的题目走。

理科解答题做题思维无非这么几种:顺着题干的意思,寻求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差异点,如何才能将问题和答案保持一致(求同思维);寻求达成所求条件与题设相关的必要信息(必要性思维);严格按照题目字面意思纯分析解题(客观思维,考好理科尤其是物理大题和英语的基础思维)。记住考试考查的是能力与思维并重。目前学生的能力水平并不差,都具备了差不多的能力,至少你知识点掌握了,题目看得懂,解答看得懂,这就是能力。而现在所欠缺的仅仅是思维。大家可以关注一下,那些考高分的同学,是他们的思维对路了。

比如说数学不等式、函数等要用到式子变形,拿到题目,看到一大串式子,自然而然地想去简化,这就是一种做题思维,如果想了半天以前是怎么做题的,这就不是思维。看到分子分母有加减的,第一时间想去转化为乘除或者消去加减号的,这也是思维,因为他知道分子分母有加减麻烦啊。搜刮以前做过类似式子怎么简化的,这就是题海累积。因此要用到式子变形时多利用以往做过的题来研究研究式子变形简化原则,到考试时只要能用上就毫不考虑的用上,这就是一个考生要做的工作。

思维和努力没关系,和智力关系亦不大,是大多数人潜意识中认识事物不同的体现,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是可以点拨、可以训练的,俗话说就是“开窍”。对考题来说,与其研究为什么,不如研究如何做。到现在还在研究为什么这么做的,是个学生,开始研究做题方法、解题入手点的,才是考生。

 

相关作文: 《猫咪小贝》观后感我的爸爸玫瑰和大树捐款仪式参观上海航海博物馆大街上真热闹种子开花了记2012年的最后一天春姑娘来到我家玩弹珠

标签:高考高三寄语做好学生

热门作文成语素材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案无留牍  桌案上没有积压的公文。形容办理公务干练、及时。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萃出群  拔:超出。萃:原谓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指聚集在一处的人或物。超出一般,在众人之上。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般奉承  用各种方式来恭维讨好人。
  • 背井离乡  离开家乡到外地。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闭关却扫  却:停止;却扫:不再清扫车迹,意指谢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 必恭必敬  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病从口入  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